糞便的一般性狀檢查與病理情況改變有哪些?如何通過氣味及性狀判斷病變情況?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備考復習護士考試,專門整理了糞便的一般性狀檢查與病理情況改變如下。
1.量
健康成人大多每日排便1次,其量為100~300g,隨食物種類、食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而異。若食物以細糧及肉類為主者,糞質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而纖維含量又較多者,則糞便量較多;當胃腸、胰腺有病變或其功能紊亂時,則排便次數(shù)及糞量可增多,也可減少。
2.顏色及性狀
正常成人的糞便為黃褐色成形圓柱狀軟便,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顏色可因進食種類不同而異。病理情況可見以下改變。
(1)水樣或粥樣稀便:常因腸蠕動亢進或腸黏膜分泌過多所致。見于各種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瀉,如急性胃腸炎、甲亢等。大量黃綠色稀汁樣便并含有膜狀物時見于假膜性腸炎;艾滋病患者伴腸道隱抱子蟲感染時,排大量稀水樣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時,排洗肉水樣便;出血壞死性腸炎排出紅豆湯樣便。
(2)米泔樣便:糞便呈白色淘米水樣,含黏液片塊,量大。見于霍亂患者。
(3)黏液膿性或黏液膿血便:正常糞便中有少量黏液,小腸炎癥時黏液增多與糞便混在一起,大腸病變是黏液附著在糞便表面:膿性及膿血便,說明下段腸道有病變。常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直腸癌等。黏液、膿、血的多少取決于炎癥的性質及程度。在阿米巴痢疾時以血為主,呈暗紅色果醬樣;細菌性痢疾則以黏液及膿為主,膿中帶血l.
(4)凍狀便:呈黏凍狀、膜狀或紐帶狀,見于腸易激綜合征,也可見于某些慢性細菌性痢疾。
(5)鮮血便:多見于腸道下段出血,如直腸息肉、直腸癌、肛裂及痔瘡等。痔瘡出血,血液滴于糞便之上,其他疾患則鮮血附著于糞便表面。
(6)柏油樣便:色黑、質軟而富有光澤,宛如柏油。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7)灰白色便:各種原因引起的膽管阻塞,以至糞膽素相應減少,見于阻塞性黃疸。
(8)細條狀便:糞便呈扁帶狀或細條狀,提示直腸狹窄,多見于直腸癌。
(9)綠色糞便:乳兒糞便稀而帶綠色或見有黃白色乳凝塊均提示消化不良。
3.氣味
正常糞便因含有蛋白質分解產物-吲哚、糞臭素、硫醇、硫化氫等而有臭味,肉食者味濃,素食者味淡。慢性腸炎、胰腺疾病,尤以直腸癌潰爛繼發(fā)感染時有惡臭,阿米巴痢疾時有特殊的腥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消化或吸收不良時糞便呈酸臭味。
4.寄生蟲體
蛔蟲、燒蟲、絳蟲節(jié)片等較大蟲體肉眼即可分辨,鉤蟲體則需將糞便沖洗過濾后方易找到。
5.結石
糞便中可見膽石、胰石、胃石、糞石等,最重要的是膽結石,一般需用銅篩淘洗后方易找到。
本篇文章帶大家了解了“糞便的一般性狀檢查”,想要了解更多護士資格考試知識點及核心考點請關注>>護士資格考點總結提示>>2020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練習題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