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護理--導致淋證的發(fā)病原因是什么?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為您提供匯總:
1.膀胱濕熱 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太過,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穢濁之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發(fā)而為淋。若小便灼熱刺痛者為熱淋;若濕熱蘊積,尿液受其煎熬,日積月累,尿中雜質結為砂石,則為石淋;若濕熱蘊結于下,以致氣化不利,無以分清泌濁,脂液隨小便而去,小便如脂如膏,則為膏淋;若熱盛傷絡,迫血妄行,小便澀痛有血,則為血淋。
2.脾腎虧虛 久淋不愈,濕熱耗傷正氣,或年老、久病體弱,以及勞累過度,房室不節(jié),均可導致脾腎虧虛。脾虛則中氣下陷,腎虛則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瀝不已。如遇勞即發(fā)者,則為勞淋;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者,則為氣淋;腎氣虧虛,下無不固,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渾濁,則為膏淋;腎陰虧虛,虛火擾絡,尿中夾血,則為血淋。
3.肝郁氣滯 惱怒傷肝,氣滯不宣,氣郁化火,或氣火郁于下焦,影響膀胱的氣化,則少腹作脹,小便艱澀而痛,余瀝不盡,而發(fā)為氣淋,此屬氣淋之實證;中氣下陷所致氣淋,是氣淋的虛證。所以《醫(yī)宗必讀?淋證》指出:“氣淋有虛實之分?!?/p>
綜上所述,可見淋證病在膀胱和腎,且與肝脾有關。其病機主要是濕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金匾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認為是“熱在下焦”,《丹溪心法?淋》說“淋有五,皆屬乎熱”,其所論皆偏于熱證、實證一面,而忽視了虛的方面。《景岳全書?淋濁》則在敘述“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提出“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的轉變。說明淋證初起多屬濕熱蘊結膀優(yōu),若病延日久,熱郁傷陰,濕遏陽氣,或明傷及氣,則可導致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因而病證可由實轉虛,虛實夾雜。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提供護士資格、初級護師及主管護師輔導課程,十數(shù)年輔導經(jīng)驗,老師輔導團隊,歡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