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 中醫(yī)診斷學:氣病辯證”相關內容,相信備考中醫(yī)醫(yī)師分階段考試的考生都想了解,為方便大家學習,在此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內容:
氣的病證很多《素問。舉痛論篇》說:“百病生于氣也”,指出了氣病的廣泛性。但氣病臨床常見的征候,可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
(一)氣虛證
氣虛證,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xiàn)」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xiàn)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由于元氣虧虛,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yǎng)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松,外衛(wèi)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活動時諸癥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于舌,而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二)氣陷證
氣陷證,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見于氣虛證的進一步發(fā)展,或勞累用力過度,損傷某一臟器所致。
「臨床表現(xiàn)」頭暈目花,少氣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內臟下垂為主要診斷依據(jù)。氣虛機能衰退,故少氣倦怠。清陽之氣不能升舉,所以頭暈目花。脾氣不健,清陽下隱,則久痢久泄。氣陷于下,以致諸臟器失其升舉之力,故見腹部墜脹、脫肛、子宮或胃等內臟下垂等證候。氣虛血不足,則舌淡苔白,脈弱。
(三)氣滯證
氣滯證,是指人體某一臟腑,某一部位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xiàn)的證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氣內阻,或陽氣虛弱,溫運無力等因素導致氣機阻滯而成。
「臨床表現(xiàn)」脹悶,疼痛,攻竄陣發(fā)。
「證候分析」本證以脹悶,疼痛為辯證要點。氣機以暢順為貴,一有郁滯,輕則脹悶,重則疼痛,而常攻竄發(fā)作,無論郁于臟腑經(jīng)絡肌肉關節(jié),都能反映這一特點。同時由于引起氣滯的原因不同,因而脹、痛出現(xiàn)的部位狀態(tài)也各有不同。如食積滯阻則脘腹脹悶疼痛;若肝氣郁滯則脅肋竄痛;當然氣滯于經(jīng)絡、肌肉,又必然與經(jīng)絡、肌肉部位有關。所以,辨氣滯證候尚須與辨因辨位相結合。
(四)氣逆證
氣逆證,是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證候。臨床以肺胃之氣上逆和肝氣升發(fā)太過的病變?yōu)槎嘁姟?
「臨床表現(xiàn)」肺氣上逆,則見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肝氣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癥狀表現(xiàn)是氣機逆而向上辨證要點。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滯,使肺氣不得直發(fā)肅降,上逆而發(fā)喘咳。胃氣上逆,可由寒飲、痰濁、食積等停留于胃,阻滯氣機,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肝氣上逆,多因郁怒傷肝,肝氣升發(fā)太過,氣火上逆而見頭痛、眩暈、昏厥;血隨氣逆而上涌,可致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