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一定要記得按時吃藥,有什么情況隨時給我打電話”,記者見到鄭宏雷時,他正在給后洞自然村貧困戶董維雨的兒子董奇武檢查身體。董奇武今年48歲,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常年吃藥,鄭宏雷經(jīng)常上門給他體檢,“多虧了鄭醫(yī)生,這些年我兒子的狀況越來越穩(wěn)定,現(xiàn)在也能幫我干點活了”,董維雨感激的說道。
說起鄭宏雷,后洞村的老百姓都交口稱贊。今年43歲的鄭宏雷皮膚黝黑,笑容憨厚,他1976年出生于巢湖市散兵鎮(zhèn)佛嶺村姥塢自然村,1999年畢業(yè)于巢湖衛(wèi)校,1999年至2008年在佛嶺村衛(wèi)生室工作,2009年,由于后洞村位于山區(qū),交通不便,條件艱苦,大家都不愿意去,組織上找到鄭宏雷,希望他挑起這個重擔。當時女兒才3歲大的鄭宏雷沒有猶豫和推辭,毅然接下來這個重任,這一干就是十年。才到村子時,因為他年輕,村里老百姓都親切地叫他“小醫(yī)生”。“我年輕,也會騎車,我覺得不管到哪兒都是看病救人,這么多年了,我也從來沒有后悔過我當初的這個決定”,提起當時的情形,鄭宏雷說道。
后洞村位于銀屏山區(qū),從鄭宏雷的家到后洞村衛(wèi)生室這段將近9公里的道路,有一大半都是蜿蜒崎嶇的山路,鄭宏雷每天騎著他摩托車往返18公里上下班,風雨無阻,遇到雨雪天氣路面打滑,他就換騎自行車。“自行車比較輕,好推,遇到容易打滑的地段,我就推著車走”。
他是貧困戶的“貼心人”
2017年開始,巢湖市開展實施“家庭醫(yī)生簽約”政策,鄭宏雷一個人便承擔起了后洞村41戶貧困戶的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wù)工作。每家每戶的情況他都了然于胸,除了每年的定期檢查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生過大病的貧困戶,都是他關(guān)注的重點,隔一陣就要上門看一下。穿上白大褂,背上小藥箱,騎上摩托車,他每天不是在入戶隨訪的路上,就是在貧困戶的家中,忙碌是他的日??s影。“山區(qū)路不好走,貧困戶也大多都是老人家,我就讓他們別跑了,有需要的打個電話,我就到家里幫他們看”。
有時候遇到緊急情況,只要一個電話,無論多晚,鄭宏雷都是隨叫隨到。后洞大董村貧困戶董先和和妻子任金枝都80多歲了,老兩口居住在集鎮(zhèn)牡丹新村內(nèi)。任金枝患有腦梗塞,今年初的一個夜晚,任金枝突然出現(xiàn)頭暈、胸痛等癥狀,因為兒女都不在身邊,董先和老人一時手足無措,趕緊打電話給鄭宏雷醫(yī)生,接到電話后,鄭宏雷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任金枝情況緊急,幫忙聯(lián)系迅速轉(zhuǎn)移到市八院。“我們老倆口都有病,孩子都不在身邊,平時多虧了鄭醫(yī)生隔三差五就到家里來幫我們看病,我們都很感謝他”,董先和說道。
除了貧困戶,對于其他有需要的群眾,鄭宏雷也是隨叫隨到,后洞村81歲老人邵克苗早年動過胃癌手術(shù),消化功能受影響,需要長期服用健胃消食片,但后洞村山路難行,交通不便,鄭醫(yī)生就每次在山下幫他帶藥,雖然只是舉手之勞,卻解決了老人的大麻煩。
他是家中的“頂梁柱”
在守護后洞村41戶貧困家庭健康的同時,很多人并不知道鄭宏雷家里還有一個年幼的女兒也需要他來守護,今年13歲的鄭雅,4歲時母親就改嫁了,2017年奶奶去世后,家里就父女倆相依為命,2016年4月鄭雅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腦炎,身為醫(yī)生的鄭宏雷也束手無策,他帶著女兒輾轉(zhuǎn)多地求醫(yī),后來雖然病情相對穩(wěn)定,卻還要靠吃藥維持,為了節(jié)省醫(yī)藥費,鄭宏雷就自己動手做中藥,直到今年4月份,鄭雅身體恢復(fù)較好,才停止了服用中藥。
平時鄭宏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父女倆的早飯后,把女兒送去上學,他再去上班,暑假期間,由于中午無法回家,他就給女兒買好水餃,讓女兒自己煮水餃吃。“我知道爸爸不僅要照顧我,還有很多人需要他的照顧,我13歲了,可以照顧好自己,會按時吃藥,不會讓爸爸擔心”。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這個暑假,女兒的病情都很穩(wěn)定,我也能放心的工作了”,鄭宏雷欣慰地說道。
醫(yī)者父母心,十年來,鄭宏雷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行醫(yī)理念,默默守護后洞村貧困群眾的身體健康,在平凡中彰顯偉大,在點滴中凸顯真情,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