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牙源性腫瘤簡介:
(1)成釉細胞瘤:
最常見,占牙源性腫瘤的60%以上。含成釉器樣結構,但無釉質或其他牙體硬組織形成。常位于頜骨內致頜骨無痛性、向唇頰側膨大和面部變性,雖為良性,但有局部侵襲性,術后易復發(fā)。多見30-49歲無差異,下頜磨牙區(qū)及升支部,X線多房性陰影。分為實性/多囊型、骨外/外周型、促結締組織增生型(顧名思義,可見玻璃樣變,頜骨前部)和單囊型(下頜磨牙區(qū))。
典型成釉細胞瘤的上皮島或條索由兩類細胞成分構成:一是瘤巢周邊的立方或柱狀細胞,核呈柵欄狀排列并遠離基底膜,類似成釉細胞和前成釉細胞;另一種位于瘤巢中央,排列疏松,呈多角形或星形,類似星網狀層細胞。此種排列方式稱極性倒置。
實性:1.濾泡型:上皮出現(xiàn)囊性變。2.從狀型:上皮增殖呈網狀連結的上皮條索。3.棘皮瘤型:上皮出現(xiàn)鱗狀化生,有時見角化珠。4.顆粒細胞型:上皮出現(xiàn)顆粒樣變。5.基底細胞型:上皮密集成團或程樹枝狀。
(2)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源性角化囊腫,多見10-29,40-50歲男性,下頜磨牙區(qū)及升支部,沿頜骨長軸生長。囊壁薄,內含黃白色油脂樣或干酪樣物質。組織學特點:襯里上皮為較薄的,厚度一致的復層鱗狀上皮,由5-8層細胞組織,一般無上皮釘突;上皮表面呈波浪皺褶狀,表面角化多呈不全角化;棘層薄,常細胞內水腫;基底細胞極性倒置;纖維囊壁有時可見微小子囊或上皮島。
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gorlin征,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皮膚基底細胞癌,頜骨多發(fā)性牙源性角化囊腫,肋骨分叉,瞳距增寬和額顳部隆起,鈣磷代謝異常。
(3)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pindborg瘤,多見20-60歲無差異,下頜前磨牙和磨牙區(qū)。腫瘤由多邊形上皮細胞組成,微嗜酸性,常見清晰的細胞間橋。腫瘤內常見一種由剛果紅染色可見的淀粉樣物質,其內常發(fā)生鈣化,鈣化物呈同心圓沉積。
(4)牙源性鈣化囊性瘤:
也稱牙源性鈣化囊腫,多見10-19歲無差異。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含類成釉細胞瘤的上皮成分和可發(fā)生鈣化的影細胞。襯里上皮極性倒置,纖維囊壁內課件影細胞灶,不同程度的鈣化。
(5)牙源性腺樣瘤:
多見10-19歲女性,上頜尖牙區(qū),常伴阻生牙,包膜完整。分為3種結構:1.結節(jié)狀實性細胞巢:呈玫瑰花樣結構。2.腺管樣結構。3.梁狀或篩狀結構。
(6)成釉細胞纖維瘤:
少見。牙源性上皮和間葉組織同時增殖,但不伴牙本質和牙釉質形成,屬于真性混合性牙源性腫瘤。多見15歲左右青年人無差異,下頜磨牙區(qū)。X線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區(qū)。生長緩慢,除頜骨膨大外,無明顯癥狀,有包膜而無局部浸潤,與纖維瘤相似。鏡下見腫瘤性上皮呈條索狀或團塊狀排列,為立方或柱狀細胞,像星網狀層;間葉成分由較幼稚的結締組織組成,細胞豐富,呈圓形或多角形,像牙乳頭細胞。
(7)牙瘤:
是成牙組織的錯構瘤或發(fā)育畸形,內含成熟的牙體組織成分,可分為混合性和組合性牙瘤。混合性:牙體組織成分排列紊亂,相互混雜,無典型的牙結構。組合性:有許多不同于正常牙的牙胚樣結構所組成,但其牙體組織的排列如同正常牙的排列方式。
(8)牙源性黏液瘤:
又稱粘液瘤/粘液纖維瘤,多見于20-39歲無差異,下頜前磨牙和磨牙區(qū)。良性但有局部浸潤,其組織來源不詳,但病變累計骨骼則僅限于頜骨內。X片為多房性透射影,相互之間有薄的“骨隔”,界限不清。鏡下見瘤細胞呈梭形或星形,其間富含大量淡藍色粘液基質,常無包膜,腫瘤本身質脆呈膠凍狀,易復發(fā)。纖維成分多者,又稱纖維粘液瘤。間充質細胞+粘液細胞。
(9)成牙骨質細胞瘤:
牙骨質樣組織+成牙骨質細胞,X片顯示腫物為界限清楚的致密鈣化團塊,其周圍有一帶狀放射透光區(qū)環(huán)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