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溝或牙周袋內涂布藥物,配合牙周基礎治療以控制齦炎和牙周炎,已成為牙周病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
1.漱口劑:漱口劑可抑制齦上菌斑的沉積,減少口腔細菌數量,對控制齦炎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漱口劑維持時間短,故應頻繁進行,每日宜含漱3~4次。
(1)0.12%~0.2%洗必泰液為廣譜抗菌劑,對革蘭陽性和陰性菌都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有效地防止菌斑形成。由于能在口腔粘膜及牙面滯留,漱口后可保持數小時之久,所以漱口可治齦炎,而對有深牙周袋(>3mm)的牙周炎無作用。作翻瓣手術后,配合使用此種漱口劑,能防止感染,促進傷口愈合。此劑長期使用可使牙及粘膜著色,個別人用后,有口干、灼痛、味覺敏感及口腔粘膜剝脫等癥狀。
(2)2%鹽水液有消毒、消炎的作用。
(3)其他如1%過氧化氫液、2%碳酸氫鈉液、1:5000高錳酸鉀液、復方硼砂液、芳香漱口液等有助清潔和消毒口腔。
2.碘氧治療:是將碘化鉀溶于過氧化氫內,析出新生態(tài)的氧及碘分子,從而發(fā)生較強的殺菌作用。用時,可先將碘化鉀晶體置于牙周袋內,并注入3%過氧化氫數滴,過氧化氫同碘化鉀和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作用,析出碘分子、新生氧和氫氧化鉀,可腐蝕壞死的組織,并使其隨氣泡排出。變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熱能,有促進局部血運、增進炎癥組織痊愈的作用。使用時應戴治療巾,以免黃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色氣泡污染衣物,局部應注意隔濕,以避免氫氧化鉀對健康組織的腐蝕。
3.消炎收斂藥物
(1)碘甘油:為刺激性較小的自用藥物,含有碘化鉀、碘、甘油和水。甘油能使碘逐漸析出,保持較長的藥效。常用在潔治和刮治后,將藥液置于牙周袋內,也可在含漱或刷牙后,患者自行上藥。
(2)碘酚:為腐蝕性較強的藥物,含碘和酚,配制時為加速溶解常加入碘化鉀助溶。酚是一種原漿毒物,能使一切組織細胞的蛋白質發(fā)生變性,有腐蝕壞死組織、清除溢膿、減少炎性滲出和減輕疼痛等作用。碘酚殺菌力強,適用于有膿的牙周袋。使用時,應注意用棉球遮被健康組織,然后用鈍頭探針蘸取藥液引入牙周袋內,用酒精棉球吸去外溢藥液。切不可用棉拭子取藥涂擦,也不可讓患者自用,以免造成灼傷。
4.氧化療法:用強發(fā)氧劑處理牙周組織,增加局部組織內氧含量,造成一過性的缺血和被動充血,以改變炎癥組織的代謝狀況,促使炎癥消退,加速組織愈合。多用于局部的頑固性齦炎。
常用的方法是:取30%的過氧化氫10滴置于小杯內,隨即加入5%碳酸氫鈉液1滴以中和其酸度。用棉球蘸取藥液,并將其壓迫在發(fā)炎的牙齦組織上,見齦色立即發(fā)白,表示有大量氧滲透進牙齦組織內,血管被壓迫所致。將小球移開,牙齦發(fā)生被動充血又呈現紅色。如此可反復進行2~3回,即完成一次治療,每周2次治療,能收到肯定的療效。
5.緩釋抗菌藥物:是當前牙周臨床上應用抗菌藥物最理想的劑型,是合理的給藥途徑。它具有用藥劑量小,牙周局部濃度高,維持時間長,療效高,且不易引起耐藥菌株和宿主副效應的特點。常用的方法是將抗菌藥,如四環(huán)素、滅滴靈、螺旋霉素、洗必泰等,置入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管、薄膜或微囊中,放入牙周袋內,讓藥物緩慢釋放出來達到抗菌抑菌目的。目前國內已研制成功多種控釋藥物用于牙周治療,如四環(huán)素藥管、滅滴靈藥膜、甲硝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