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腺樣瘤臨床較少見。Abrams等認為它主要是頜骨內的一種獨立腫瘤,并命名為牙源性腺樣瘤,女性多于男性,年輕人多發(fā)。上下頜骨均可發(fā)生,但以上頜骨前部多見。腫瘤生長緩慢,頜骨膨大,可引起面部變形、病變處牙齒移位或松動。右上頜X線攝片示頜骨為單房和多房邊界清晰的透明區(qū),常伴有埋沒牙,囊腔內有鈣化點;腫物有完整包膜, 直徑多在3.0cm左右,剖面為囊性,且多為單囊,囊內有黃色膠胨樣物或血性液體。本病為良性腫瘤,術后不復發(fā)。
牙源性腺樣瘤與含牙囊腫鑒別要點如下:①前者少見,多發(fā)生在上頜骨前部,X線頜片示囊腔內可見鈣化灶;后者多見,多數發(fā)生在下頜骨后部,X線頜片示囊腔內無鈣化灶。②組織起源不同:前者起源于牙板或牙板殘余;后者起源于成釉器縮余釉上皮,在釉質發(fā)育完成之后,釉上皮細胞繼續(xù)異常發(fā)育所致,與牙冠關系密切。③組織形態(tài)不同:前者呈膨脹性生長,囊壁有實性腫瘤組織,可有鈣化灶,囊腔襯里為立方或柱狀上皮;后者為非膨脹性生長,囊壁為膠原纖維組織,無實性腫瘤組織,囊腔襯里為復層非角化鱗狀上皮。
通常誤診原因分析:(1)本病少見,臨床醫(yī)師對本病認識不足; (2)較大的牙源性腺樣瘤與含牙囊腫在臨床上均可引起頜骨膨隆,X線影像均為單房陰影,界限清晰,但前者無囊壁邊緣局部硬化現象,后者邊緣有白色骨質反應線,而該病例X線影像示:邊緣有白色骨質反應線,易誤診為含牙囊腫。(3)牙源性腺樣瘤有67 0%左右病變區(qū)有埋伏牙,而含牙囊腫所含牙齒則為牙冠朝向囊腫、囊壁連于牙頸部。該病例X線影像示:整個牙齒均位于陰影中;術后明確該牙齒位于囊性腫物中,因此臨床不易區(qū)別。(4)牙源性腺樣瘤的發(fā)病年齡多在10歲~19歲,女性比男性多見,好發(fā)于上頜尖牙及第一前磨牙,而含牙囊腫的發(fā)病年齡10歲~39歲多見,且男性多于女性,部位以下頜第三磨牙最多見,臨床上會對此點有忽略。(4)含牙囊腫囊液中常含有膽固醇結晶,腫物穿刺液未行實驗室檢查,使診斷缺少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