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皰性類天皰瘡是侵犯基底膜帶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底膜帶是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沉著的部位;也是循環(huán)自身抗體(抗基底膜抗體)發(fā)生反應的部位。由于嗜酸性粒細胞在病損的早期即已出現(xiàn),因此,認為嗜酸性粒細胞在基底膜區(qū)的損傷、局部水皰形成,在上皮-結締組織界面分離中起重要作用。
早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皰性類天皰瘡可能與HLA-DR5相關;但新近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提示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尚無證據(jù)充分證明大皰性類天皰瘡與任何HLA位點相關。但免疫印跡及免疫沉淀技術已證實大皰性類天皰瘡抗原(BPAg)的兩個成分:主要抗原230~240kD BPAg(BPAg1),80%~90%的患者血清中存在有循環(huán)抗BPAgl抗體;次要抗原l60~180kD BPAg2,50%的大皰性類天皰瘡患者血清中有抗BPAg2的抗體;有關這兩個抗原成分均已分子克隆并已明確其染色體定位。免疫電鏡和分子克隆的技術證實,兩個抗原成分均是跨膜蛋白質,由鱗狀上皮的基底細胞分泌,已分化的角朊細胞則不合成這兩種抗原成分。功能研究證實,這兩個抗原成分作為表皮基底膜帶的獨立成分,中介上皮與其下方的結締組織的聯(lián)系,同時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抗原,在大皰性類天皰瘡的發(fā)病中起關鍵作用。對細胞因子的研究發(fā)現(xiàn),γ-干擾素可以在蛋白質及mRNA水平對230kD的類天皰瘡抗原進行轉錄前調控,而這種調控對γ-干擾素有時間及劑量依賴性。IL-1β、IL-5、IL-6的血液濃度、皰液濃度與病情嚴重性具有相關性,可作為監(jiān)控疾病的參考指標。
抗基底膜帶自身抗體主要為IgG,并且主要為IgG4或IgA亞類,約有25%的病例IgM與IgA共同出現(xiàn)或單獨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