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熄內(nèi)風:
羚角鉤藤湯
【方源】 《通俗傷寒論》
【組成】 羚羊角片一錢半(先煎)(4.5g) 雙鉤藤三錢(后入)(9g) 霜桑葉二錢(6g) 滁菊花三錢(9g) 鮮生地五錢(15g) 生白芍三錢(9g) 京川貝四錢(12g) 淡竹茹(鮮刮,與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15g) 茯神木三錢(9g) 生甘草八分(2.4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主治】 熱盛動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shù);以及肝熱風陽上逆,頭暈脹痛,耳鳴心悸,面紅如醉,或手足躁擾,甚則瘈疭,舌紅。脈弦數(shù)。(★★★★)
【配伍意義】 本方證乃由溫熱病邪傳入厥陰,陽熱亢盛,熱盛動風所致。方中羚羊角入肝經(jīng),涼肝熄風;鉤藤清熱平肝,熄風鎮(zhèn)痙,共為君藥。桑葉疏散肝熱,菊花平肝熄風,助君藥以清熱熄風,共為臣藥?;鹜t(yī)`學敎育網(wǎng)搜`集整理風,風火相煽,最易耗傷陰液,故用鮮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增液緩急;邪熱亢盛,每易灼津為痰,故用川貝、竹茹清熱化痰;風火相煽,必上擾于心,故又用茯神木平肝寧心安神,以上共為佐藥。生甘草又能調和諸藥,兼以為使。諸藥合用,以涼肝熄風為主,兼呈增液化痰,舒筋通絡之效。
鎮(zhèn)肝熄風湯
【方源】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 懷牛膝一兩(30g) 生赭石一兩(30g) 生龍骨五錢(15g)生牡蠣五錢(15g) 生龜板五錢(15g) 生杭芍五錢(15g) 玄參五錢(15g) 天冬五錢(15g)川楝子二錢(6g) 生麥芽二錢(6g) 茵陳二錢(6g) 甘草錢半(4.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
【主治】 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
【配伍意義】 本方所治為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氣血逆亂之證。方中重用懷牛膝引血下行以治標,補益肝腎以治本(★★★★),作為君藥。配伍代赭石、龍骨、牡蠣降逆潛陽,鎮(zhèn)熄肝風,是為臣藥。佐以龜板、玄參、天冬、白芍滋養(yǎng)陰液,以制陽亢;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陽,條達肝氣,以利肝陽之平降。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合麥芽和胃調中,防金石藥礙胃。全方重用潛鎮(zhèn)清降,配伍滋陰、疏肝之品,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
天麻鉤藤飲
【方源】《中醫(yī)內(nèi)科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 天麻(9g) 鉤藤(后下)12g 石決明(先煎)18g 山梔 黃芩各9g 川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 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