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診斷一般不困難。有放療史結合臨床表現和有關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即可明確診斷。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癥狀,一般照射總劑量在3000ml以下者很少發(fā)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4000ml時發(fā)生癥狀,若達7000ml以上則發(fā)病率高達36%.癥狀可出現在治療早期,療程結束后不久或治療后數月至數年。
(一)早期癥狀:由于神經系統(tǒng)對放射線的反應,早期即可出現胃腸道的癥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后1~2周內。惡心、嘔吐、腹瀉、排出粘液或血樣便。累及直腸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鐵性貧血。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便秘少見。偶有低熱。痙攣性腹痛則提示小腸受累,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粘膜水腫、充血,嚴重者可有糜爛或潰瘍。
(二)晚期癥狀:急性期的癥狀遷延不愈或直至放療結束6個月至數年后始有顯著癥狀者,均提示病變延續(xù),終將發(fā)展引起纖維化或狹窄。此期內的癥狀,早的可在放療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發(fā)生,多與腸壁血管炎以及扣續(xù)病變有關。
1.結腸、直腸炎:常出現于照射后6~18個月。國內報道發(fā)病率為2.7%~20.1%,癥狀用腹瀉、便血、粘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變細和進行性便秘或出現腹痛者提示腸道發(fā)生狹窄。嚴重的病損與鄰近臟器形成瘺管,如直腸陰道瘺,糞便從陰道排出;直腸膀胱妝可出現氣尿;直腸小腸瘺可出現食糜混于糞便中排出,也可因腸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膿腫。由于腸道的狹窄和腸袢纏繞可發(fā)生腸梗阻。
直腸的放射性病損可分為四度:Ⅰ度,可無或僅有輕微癥狀,腸粘膜只有輕度水腫,能迅速自愈。這些改變一般認為屬于放射反應性損傷。Ⅱ度,大便頻數,有血便或粘液便、里急后重,癥狀可持續(xù)數月或數年,腸粘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Ⅲ度,直腸嚴重狹窄,需作結腸造口術。Ⅳ度,已伴有瘺客形成。有學者鈄放射性腸炎分為四型,即卡他型、糜爛脫屑型、浸潤潰瘍型、浸潤潰瘍伴陰道直腸瘺型。放射性腸炎的并發(fā)癥有結、直腸癌、直腸腺癌、深部囊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多屬于前壁,也有發(fā)生在后者)等。
2.小腸炎:小腸受到放射線嚴重損傷時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脹、血樣腹瀉。但晚期表現以消化吸收不良為主,伴有間歇性腹痛、脂肪瀉、消瘦、乏力、貧血等。有血便或粘液便、里急后重,癥狀可持續(xù)數月或數年,腸粘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Ⅲ度,直腸嚴重狹窄,需作結腸造口術。Ⅳ度,已伴有瘺客形成。有學者鈄放射性腸炎分為四型,即卡他型、糜爛脫屑型、浸潤潰瘍型、浸潤潰瘍伴陰道直腸瘺型。放射性腸炎的并發(fā)癥有結、直腸癌、直腸腺癌、深部囊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多屬于前壁,也有發(fā)生在后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