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6日 16:00-18:00
詳情1月9日 16:00-18:00
詳情
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肉芽腫形成和發(fā)展的病理過程與蟲卵的發(fā)育有密切關系。蟲卵尚未成熟時,其周圍的宿主組織無反應或輕微的反應。當蟲卵內(nèi)毛蚴成熟后,其分泌的酶、蛋白質(zhì)及糖等物質(zhì)稱可溶性蟲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可誘發(fā)肉芽腫反應。sea透過卵殼微孔緩慢釋放,致敏t細胞,當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后,刺激致敏的t細胞產(chǎn)生各種淋巴因子。研究結果表明:巨噬細胞吞噬sea,然后將處理過的抗原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th),同時分泌白細胞介素1(il-1),激活th,使產(chǎn)生各種淋巴因子,其中白細胞介素2(il-2)促進t細胞各亞群的增生; γ-干擾素增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除上述釋放的淋巴因子外,還有嗜酸性粒細胞刺激素(esp)、成纖維細胞刺激因子(fsf)、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等吸引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等匯集到蟲卵周圍,形成肉芽腫,又稱蟲卵結節(jié)。
日本血吸蟲產(chǎn)出蟲卵常成簇沉積于組織內(nèi),所以蟲卵肉芽腫的體積大,其細胞成分中,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量多,并有漿細胞。肉芽腫常出現(xiàn)中心壞死,稱嗜酸性膿腫。在蟲卵周圍常??梢姷娇乖贵w復合物反應,稱何博禮現(xiàn)象(hoeppli phenomen )。用蘇木素伊紅染色的肝切片標本中,在蟲卵周圍有紅色放射狀物質(zhì)。日本血吸蟲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機制在動物研究的結果表明,是t細胞介導的ⅳ型變態(tài)反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隨著病程發(fā)展,卵內(nèi)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漸消失,壞死物質(zhì)被吸收,蟲卵破裂或鈣化,其周圍繞以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異物巨細胞,最后類上皮細胞變?yōu)槌衫w維細胞,并產(chǎn)生膠原纖維,肉芽腫逐漸發(fā)生纖維化,形成疤痕組織。
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是宿主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免疫應答。一方面通過肉芽腫反應將蟲卵破壞清除,并能隔離和清除蟲卵釋放的抗原,減少血液循環(huán)中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形成和對機體的損害;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破壞了宿主正常組織,不斷生成的蟲卵肉芽腫形成相互連接的疤痕,導致干線型肝硬變及腸壁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
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在組織血管內(nèi)形成,堵塞血管,破壞血管結構,導致組織纖維化,這類病變主要見于蟲卵沉積較多的器官,如肝和結腸。在肝內(nèi),蟲卵肉芽腫位于門脈分支終端,竇前靜脈,故肝的結構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在重度感染患者,門脈周圍出現(xiàn)廣泛的纖維化,肝切面上,圍繞在門靜脈周圍長而白色的纖維束從不同角度插入肝內(nèi),稱干線型纖維化(pipestem fibrosis),是晚期血吸蟲病特征性病變。由于竇前靜脈的廣泛阻塞,導致門靜脈高壓,出現(xiàn)肝、脾腫大,側(cè)支循環(huán),腹壁、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以及上消化道出血與腹水等癥狀,稱為肝脾性血吸蟲病(hepatosplenic schistosomiasis)。所以日本血吸蟲病晚期產(chǎn)生因門脈血流障礙所致的連鎖性病理生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