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從先秦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史記。孟嘗君列傳》說,孟嘗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嬰認為不吉利,吩咐田文的母親不要養(yǎng)活他??墒翘镂牡哪赣H還是偷偷把他養(yǎng)活了。待田文長大以后,他的母親把他引見給田嬰。田嬰一見大怒,對他母親說:“我讓你把這個孩子扔了,你為什么竟敢把他養(yǎng)活了?” 沒等母親回答,田文立即反問說:“您不讓養(yǎng)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緣故?”田嬰回答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長跟門戶一樣高,會害父害母的。” 孟嘗君據(jù)理力爭,才活了下來,最終田文做了齊國的宰相,執(zhí)掌了政權。
為什么將五月五日稱為“惡月惡日”?還沒有找到確實的出處,可是自古以來在這一天驅邪避惡的民間習俗卻流傳下來。有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謂的五毒是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每到農歷五月天氣逐漸熱起來,這五種毒蟲也開始活躍,于是民間就產生了各種驅五毒的活動。后來“五毒”的范圍也不止這五種毒蟲,應該包括所有對人有害的邪氣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和菖蒲,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驅趕蚊蟲。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據(jù)《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現(xiàn)代研究證明艾草獨特的香精油成份,能有效抑制及消滅病毒,增加抵抗力、保持身體健康。把干燥的艾葉搗成絨狀,易燃但不起火焰,氣味芳香,中醫(yī)用來做灸法的材料。菖蒲全草有香氣,性溫味辛,有開竅化痰,醒脾安神的功效。菖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燃菖蒲驅蚊蟲的習俗在民間流傳很廣。
每逢端午節(jié),家家還都要給孩子掛香袋,《歲時雜記》中記載:“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香袋有各種各樣的造型,精致一些的還要繡上花草魚鳥等吉祥圖案,里面裝著艾葉、蒼術、白芷、菖蒲、冰片、雄黃等有香氣的中草藥,據(jù)說可以避邪氣。
無論是在門口掛艾蒿、菖蒲,還是給小孩子佩香袋,都是用中藥揮發(fā)的香氣來驅除病邪,預防疾病,這是中醫(yī)在各種防疫注射發(fā)明以前比較有效的防疫方法。我國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有佩帶某些中藥以辟邪氣的習俗,大詩人屈原的《離騷》中有“戶服艾以盈腰兮,謂幽蘭其不可佩。”的詩句,屈原的本意是說世人的好惡本不相同,有些人寧可佩戴艾蒿,卻反倒說幽蘭不可佩戴,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當時佩戴艾蒿已經成為人們的習俗。
用“藥氣”防病、治病也是中醫(yī)重要的手段,據(jù)《舊唐書》記載,南北朝時有一位著名的醫(yī)生叫許胤宗,當時南朝陳的柳太后患中風,口噤不能服藥,諸醫(yī)束手,許胤宗說“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理調理即瘥”。于是叫人煮黃耆防風湯數(shù)十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經藥物熏蒸后,太后當晚就可以說話了。此法是用中草藥煎煮產生的藥汽熏蒸人體來治病或健身的一種外治方法,在臨床上可根據(jù)不同的中藥配方適用于多種疾病治療,具有藥物與物理溫熱雙重作用,現(xiàn)在中醫(yī)經常使用中藥熏蒸療法,治療腰腿痛病,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