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臨床表現是什么?為了幫助兒科主治考生了解,醫(yī)學教育網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患兒出生后即能發(fā)現這個具有特征性畸形足。足底凸出呈“搖椅”樣外觀。前足外展并背伸,距骨頭突向足底內側,后足則固定在跖屈、外翻的位置上。脛前肌、趾長伸肌和腓骨長短肌張力增加,限制前足跖屈和內翻活動。小腿三頭肌攣縮加重跟骨外翻和足跖屈畸形,并妨礙踝關節(jié)背伸活動。
患兒開始行走的年齡多不被推遲,但步態(tài)笨拙。站立時前足明顯外展,距骨頭及跟骨在外翻的位置上負重,但跟骨后部多不能觸及地面。
X線檢查在側位片可見距骨呈垂直狀態(tài),幾乎與脛骨縱軸相平行。距骨處于跖屈的位置,前足在中跗關節(jié)有明顯背伸。由于舟骨在3歲以前骨化中心尚未出現,則需用第一楔骨中軸線來估計舟骨的位置。如該線向后延長在距骨頭的背側,表明舟骨向背側脫位。在強力背伸的側片上,正常兒童足的距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下半部,跟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上半部。而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距骨中軸線移向骰骨的后下方,有時在跟骨的前方通過,跟骨中軸線也移向骰骨的跖側。正位片上可見跟距角明顯增大(正常值為20°~40°)。當舟骨出現骨化后,可顯示出其移位到距骨頸的背側。
推薦閱讀:
以上“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臨床表現是什么?”相關信息由醫(yī)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兒科主治醫(yī)師考試動態(tài)、考試經驗、政策資訊、輔導課程可前往醫(yī)學教育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