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時間待定
詳情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 ||
---|---|---|
報名預(yù)約>> | 有問必答>> | 報考測評>> |
胃痛又稱“胃脘痛”。常見于西醫(yī)學(xué)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胃下垂等疾病中。
本病的病位在胃,無論是胃腑本身的原因還是其他臟腑的病變影響到胃腑,均可使胃絡(luò)不通或胃失濡養(yǎng)而至胃痛。多由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原因引發(fā)。其中,實證常因于肝,虛證多涉及脾。
【辨證】
1.實證
主癥: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饑時痛減,納后痛增。
兼見胃痛暴作,脘腹得溫痛減,遇寒則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為寒邪犯胃;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嘔吐或矢氣后痛減,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為飲食停滯;胃脘脹滿,脘痛連脅,暖氣頻頻,吞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fā),心煩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脈弦,為肝氣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處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食后痛甚,或有嘔血便黑,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為氣滯血瘀。
2.虛證
主癥: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
兼見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虛弱或遲緩,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似饑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shù),為胃陰不足。
【治療】
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陽明、手廄陰經(jīng)穴及相應(yīng)募穴為主。
主穴:足三里 內(nèi)關(guān) 中脘
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飲食停滯者,加下脘、梁門;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氣滯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虛寒者,加氣海、關(guān)元、脾俞、胃俞;胃陰不足者,加三陰交、內(nèi)庭;
操作:足三里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疼痛發(fā)作時,持續(xù)運針1-3分鐘,直到痛止或緩解;內(nèi)關(guān)、中脘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寒氣凝滯、脾胃虛寒者,可用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