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不要喝留放在汽車里的瓶裝水”的警告在網(wǎng)上瘋狂轉發(fā):“有位朋友的母親最近才被診斷出乳腺癌。醫(yī)生告訴她:女性實在不應該喝留放在汽車里的瓶裝水。熱能和塑膠瓶子兩者遇在一起就會產生化學物質,而那些將會導致人們罹患乳腺癌。在此提醒廣大女性朋友小心并且千萬不要喝留放在車子里頭的瓶裝水。”
這條警告雖然說得有鼻子有眼,卻經不起推敲?茖W家們雖然已經確定了很多物質是致癌物,但這是指這些物質能夠增加致癌的風險,并不是指攝入了這些致癌物就百分之百地致癌。另一方面,有很多因素能致癌。因此具體到某一個人患癌的時候,幾乎無法肯定究竟是哪個因素導致了其患癌(只有在某些極端的條件下才能建立明確的因果關系,例如曾經受到強烈的核輻射)。
瓶裝水、軟飲料的塑料瓶采用的材料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有研究表明,PET塑料瓶有可能會釋放出己二酸二辛酯(DEHA)和鄰苯二甲酸鹽DEHP.動物實驗表明DEHP是一種致癌物質。不過,這些研究有爭議。DEHA和DEHP通常用來作為塑料的塑化劑,但是并不用于PET制品,PET塑料瓶檢測到的DEHA和DEHP可能是外源污染。
如果PET塑料瓶中含有DEHA和DEHP的話,受熱或陽光照射能不能讓它們更多地釋放到水中呢?2003年瑞士科學家曾做過實驗,讓兩組PET塑料瓶裝水在陽光下照射17個小時,一組在空氣中照射,一組半泡在60攝氏度的水浴中照射,然后與放在25攝氏度陰影處的對照組做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放在空氣中照射的那一組水中的DEHA、DEHP的含量和對照組沒有區(qū)別,照射同時加熱的那一組有的水中DEHA和DEHP的含量有所增加,最高的分別達到0.046微克/升和0.71微克/升。但是這仍然遠低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飲用水標準中這兩種物質的限量(分別是80微克/升和8微克/升)。如果長期持續(xù)地飲用這種水,根據(jù)其DEHA和DEHP的含量可以估算出,致癌的風險分別為十億分之1.6和千萬分之2.8,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這次臺灣“毒飲料”事件非法添加的塑化劑就是DEHP.各種瓶裝飲料會使用各種添加劑,增加了非法添加和造假的機會。即使是完全合法的飲料,也未必能夠避免健康風險。例如果汁飲料通常會用到防腐劑苯甲酸,這是合法的添加劑,但是苯甲酸能與維生素C反應產生致癌物苯,特別是在受熱和光照的條件下更容易反應。那么喝可樂等碳酸飲料是不是就比果汁之類的安全呢?它們也許沒有致癌的風險,卻有別的健康風險,例如有可能增加患骨質疏松的風險。
瓶裝水又如何呢?如果喝的是瓶裝礦泉水也未必安全,因為它可能含有致癌物溴酸鹽。天然礦泉水中其實并不含溴酸鹽,但是普遍含有溴化物。瓶裝礦泉水在生產過程中,用臭氧殺菌,而臭氧會與溴化物起化學反應,生成溴酸鹽。加拿大衛(wèi)生部的研究表明,用臭氧消毒的瓶裝水中,每升含有4.3~37.3微克的溴酸鹽,平均含量為18微克。自來水中也含有溴酸鹽,但含量較低,每升含有0.55~4.42微克,平均含量為1.71微克。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溴酸鹽能使實驗動物致癌,但還未有足夠證據(jù)證明對人也致癌,因此將溴酸鹽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飲用水中的溴酸鹽的含量每升不要超過10微克,根據(jù)動物實驗的結果推算,這個數(shù)值相當于在人的一生中患癌癥的風險高了不超過萬分之一。
所以對瓶裝飲料來說,最安全的是最簡單的純凈水。但是長期只喝純凈水有可能導致身體對必需礦物質的攝入不足。從營養(yǎng)的角度說,如果是家庭日常的飲用水,最好還是喝自來水或簡單過濾的水,應含一定量的鈣、鎂等必需礦物質,不宜太純凈。許多人以為水中的鈣沒法被人體吸收還會得結石,不敢喝硬的水。事實上,人體對水中的鈣的吸收利用和對牛奶中的鈣吸收利用一樣。喝較硬的水同樣能補鈣,喝一升含300毫克鈣的水相當于喝一杯牛奶。
但是即便是出廠時檢驗合格的自來水,也未必就是完全安全的。例如,盡管自來水出廠時水中鉛的含量很低,但是流到你家里的時候,鉛含量可能就變高了。這是因為自來水中的鉛主要來自于自來水管道,是管道受到水的腐蝕引起的。即使是聲稱“無鉛”的黃銅接頭、水龍頭實際上也含有少量的鉛能泄露出來。所以應采取一些做法以盡量避免鉛的攝入,例如如果某個水龍頭已長時間沒有用過(比如隔夜),在取飲用水之前,先讓自來水沖流數(shù)秒到兩分鐘(時間長短取決于是否剛剛大量用過水,例如如果剛剛沖刷過馬桶,那么流數(shù)秒鐘可能就夠了),再取飲用水。這是因為水在管中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可能受到鉛污染。如果房間里有熱水設備,熱水應只用來洗漱,不要取熱水當飲用水。這是因為熱水比冷水更容易溶解鉛。
我們應該喝什么樣的飲料?從安全和營養(yǎng)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并沒有一個明顯的選擇。
上一條·從海拉細胞到腫瘤疫苗
下一條·日本研究認知癥病因取得新進展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