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有哪些常見臨床治療措施?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如下,請各位考生仔細查看。
(一)輔呼吸治療
1.氧療可以部分改善低氧血癥,其作用原理是提高局部通氣-血流差的肺泡內氧分壓,使局部痙攣血管舒張,減少右向左分流,提高動脈氧飽和度。常用頭罩吸氧,一般氧流量為5L/分,若持續(xù)高濃度用氧(FiO2>0.5)可發(fā)生氧中毒(BPD,眼球后視神經血管損傷)。
2.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CPAP)常有簡易型和新型CPAP兩種。簡易型CPAP裝置比較簡單,使用方便,但是氧濃度無法控制和調節(jié),壓力不穩(wěn)定,易誘發(fā)氣胸等并發(fā)癥。新型CPAP可調節(jié)氧濃度和壓力并且有氧濃度,壓力報警裝置,并有濕化和加熱功能,在治療中可以保持供氣壓力穩(wěn)定,可以顯著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高氧對未成熟肺的損傷危險性,減少通氣壓力波動大導致的通氣效率下降和發(fā)生氣胸的危險性,合理使用可減少呼吸機治療。新型CPAP尤其適用于<1500克體重的早產兒和極低出生體重兒。
(二)氣道插管和呼吸機治療
一般經頭罩或CPAP治療6-12小時病情無改善,且繼續(xù)加重時給予氣道插管,臨床常用常頻呼吸機,保持PaO2在50-70mmHg,PaCO2在45-55mmHg,經皮氧飽和度在90%-95%為宜。若在肺表面活性物質加機械通氣效果不良時可用高頻震蕩通氣,可縮短呼吸機治療時間,并降低CLD發(fā)生危險性,但不作為治療早產兒RDS的首選。
(三)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治療
1.肺表面活性物質定義: 是由肺泡II型上皮細胞產生的,由磷脂和特異性蛋白組成。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維持肺泡在低肺容量下的穩(wěn)定性,并有抗萎陷或潤滑,使肺泡張開的作用。
2.肺表面活性物質預防性治療RDS的指正。出生體重1000克以下常規(guī)應用,一般在出生后15-30分鐘氣道插管后滴入100mg/㎏。
3.表面活性物質救治性治療RDS的指征。對于已經出現RDS臨床征象的早產兒可以在機械通氣下氣道內滴入100-200mg/㎏,一般是在患兒平臥位,左側臥位,右側臥位時利用無菌注射器和一次性吸痰管分別向氣道內注入三分之一的肺活通,然后用氣囊加壓數下,肺活通用后6小時內禁吸痰。
操作時注意無菌操作。一般用藥后幾分鐘到1-2小時內可以使動脈氧分壓提高50%以上,一般出生后1-12小時內給藥效果較出生后12-24小時以后給要的即刻療效要顯著。其原因與RDS肺內隨時間而有肺表面活性物質耗竭,缺氧對肺泡組織細胞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抑制,以及大量血漿蛋滲出,可以抑制內源肺表面活性物質活性有關。